民間風俗“貼秋膘”,到底有啥講究?
中新網(wǎng)北京8月18日電(記者 上官云)不久前,“貼秋膘”成了網(wǎng)絡平臺的熱門話題。有網(wǎng)友曬出美食,令人食指大動;也有人提到,不能盲目“貼秋膘”。
為什么民間有“貼秋膘”的風俗?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苦夏”,人們?nèi)菀讻]胃口,夏天之后體重往往會減少一點,因此,過去人們要在立秋時吃肉,即“以肉貼膘”。
也有專家提醒,現(xiàn)代人“貼秋膘”需要“因時制宜”,健康人群無需刻意增重貼秋膘,保持均衡飲食即可。

為何要“貼秋膘”?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在秋季,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秋季為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也為越冬儲備營養(yǎng)與能量。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艷表示,清代立秋這天,民間流行懸秤稱人,所得重量和立夏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檢驗人的體重變化。
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往往會因為天太熱,而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所以一個夏天之后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
她表示,人們對于健康的評判,往往要以胖瘦做標準,瘦了自然就要“補”,也就是所謂的“貼秋膘”:即在立秋這天吃肉,“以肉貼膘”。
所以,到了立秋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燉豬肉,或者燉雞、燉鴨等。在黑龍江安達,立秋日要吃面條,稱為“搶秋膘”;有的地方立秋要吃瓜果、肉食,稱“填秋膘”。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中醫(yī)師何貴平則提到,“貼秋膘”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指在立秋后通過飲食調養(yǎng)彌補夏季因高溫、食欲不振等導致的身體損耗,以儲備能量應對寒冬。
怎么吃才健康?
從民俗角度來說,“貼秋膘”代表了期待身體健康、強壯等美好寓意。不過,何貴平提醒,“貼秋膘”需要“因時制宜”,每個人要根據(jù)自身情況來調整飲食習慣。
何貴平介紹,“貼秋膘”一般就是食用燉肉等高熱量食物,旨在恢復體力并增強御寒能力。比如北京烤鴨富含膠原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兼具滋補與美味,是貼秋膘的常見選擇。
他提到,南方秋季的飲食習俗則非肉食主導。因南方立秋后仍受“秋老虎”高溫影響,過早進補易生內(nèi)熱,故側重“清補”——通過湯水、瓜果等養(yǎng)陰潤燥,預防秋燥。
上述民俗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養(yǎng)生智慧。何貴平表示,“過去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夏季天氣炎熱,食欲下降,還要從事大量體力勞動,很容易導致身體營養(yǎng)物質的的消耗?!?/p>

“所以,每到立秋后,大家就會想辦法多吃一些能量高的食物比如肉類,來調養(yǎng)身體?!彼忉專F(xiàn)在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他說,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較古代大為豐富,而且不少人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平時并沒有太大的體力消耗,甚至是缺乏運動,由此導致了體重超標,造成了肥胖。這類人群再大量攝入肉類“貼膘”則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對身體并沒有什么益處。
“此外,‘三高’患者,胃火旺盛者(平時有口臭、便秘等表現(xiàn)),慢性病患者(如痛風、腎病)等,對‘貼秋膘’均需謹慎,避免加重病情?!彼f。
何貴平解釋,因此,秋季傳統(tǒng)“以肉貼膘”的養(yǎng)生方式應轉向“因體質調養(yǎng)”的模式。也就是說,體力勞動者平時從事的工作對體力消耗比較大,可適當進食肉類,補充營養(yǎng)的消耗。
“健康人群無需刻意增重貼秋膘,保持均衡飲食即可。”他表示,生活在南方地區(qū)的人們,可嘗試以“清補”為原則,優(yōu)先選擇蔬菜瓜果,比如梨、百合等藥食同源食材。(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18日 14:30:37
- 2025年08月18日 14:28:09
- 2025年08月18日 14:22:58
- 2025年08月18日 12:03:02
- 2025年08月18日 11:45:18
- 2025年08月18日 11:00:32
- 2025年08月18日 10:51:11
- 2025年08月18日 10:49:45
- 2025年08月18日 09:30:32
- 2025年08月17日 19: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