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如何成為文化紐帶?閩浙攜手共推木拱廊橋申遺
中新網寧德10月23日電 (林榕生)10月23日,2025年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周寧推進會在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舉行,來自兩省四市七縣的領導、專家共聚一堂,進一步深化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的傳承和傳播交流,提高“閩浙木拱廊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林文珍表示,閩浙兩省地緣相近、文脈相通,木拱廊橋更是共有的文化瑰寶,聯合保護、攜手申遺,是兩省的共識,更是行動。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細化申遺任務、夯實保護基礎,讓每一座廊橋都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承載鄉(xiāng)愁與文明的“活化石”。
自宋代以來,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是一種“河上建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橋梁,成為閩浙兩地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被譽為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活化石”。
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浙閩22座木拱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兩省四市七縣(浙江泰順、慶元、景寧,福建壽寧、周寧、屏南、政和)組成申遺聯盟,正式開啟木拱廊橋申遺工作。
“廊橋申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更是一項文化使命。”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革命文物處)處長楊文慶表示,浙江與福建山水相連、文脈相通,浙江省文物局將全力支持“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工作,深化協作、久久為功,共同推動閩浙木拱廊橋早日躋身《世界遺產名錄》,為傳承中華文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4年12月,閩浙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首例轉列項目,標志著千年技藝從“瀕危”走向“復興”。
自2012年啟動申遺工作以來,寧德市始終與浙江的兄弟市縣緊密協作,建立申遺合作協調機制,落實申遺行動計劃,在聯合申遺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
寧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霍立昀表示,將進一步通過法治化、制度化、數字化、智慧化、融合化等多種手段,立體打造廊橋保護系統(tǒng),讓文化遺產留下來、活起來,繼續(xù)深化合作協調,加大木拱廊橋保護力度,加快聯合申遺腳步。
作為此次活動舉辦地的周寧縣,是閩浙地區(qū)木拱廊橋保存最完整、文化價值最突出的縣份之一,境內現存古廊橋11座,數量位居寧德市第三,其中7座為木拱廊橋。
近年來,周寧縣積極助力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定期參與七縣申遺聯席會議,共同推進申遺文本編制與管理規(guī)劃制定。同時,該縣不斷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加強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修繕機制。
截至目前,周寧縣已謀劃文化遺產類項目18個,爭取廊橋保護專項資金200余萬元,有序實施三仙橋、登龍橋、竹嶺橋等重點廊橋修繕工程,為廊橋的可持續(xù)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禾溪三仙橋、八蒲登龍橋、禮門后壟橋等一座座造型優(yōu)美的廊橋,靜臥于周寧的青山碧水之間,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我們將堅守匠心‘護橋’、開放共贏‘聯橋’、融合創(chuàng)新‘興橋’,讓廊橋‘留下來’‘活起來’‘火起來’?!敝軐幙h人大常委會主任藍杰英表示,將主動對接浙閩七縣聯動機制,共享保護經驗,共破申遺難題,共同擦亮“閩浙木拱廊橋”文化品牌。(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9日 11:56:32
- 2025年10月28日 14:12:48
- 2025年10月28日 13:11:44
- 2025年10月27日 21:35:56
- 2025年10月27日 21:02:52
- 2025年10月27日 19:39:45
- 2025年10月27日 19:19:38
- 2025年10月27日 11:56:57
- 2025年10月27日 11:23:15
- 2025年10月27日 11:11:5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