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他曾是國門經濟的頭道守關人,看著邊境從冷清到熱鬧,親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4月14日,記者在云南邊陲小城瑞麗市有幸采訪到身為中國第一批海關官員的段德衡,聽他講述從業(yè)以來所經歷的“邊境風云”。
【解說】他曾是國門經濟的頭道守關人,看著邊境從冷清到熱鬧,親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4月14日,記者在云南邊陲小城瑞麗市有幸采訪到身為中國第一批海關官員的段德衡,聽他講述從業(yè)以來所經歷的“邊境風云”。
段德衡1935年出生于云南省騰沖。1951年,中國海關在上海和騰沖兩地分別招訓了兩期海關干訓班。那時候,段德衡剛剛念完初中,得知這個消息便去報了名。便十分幸運地考上了。
1951年5月初,他就來到瑞麗,當時瑞麗的海關還沒有成立。中緬邊境瑞麗給這個16歲少年的第一印象是瑞麗這個壩子只有土司家有幾間鐵皮房,其他都是草房。
就在段德衡來到瑞麗一個月后,畹町海關勐卯支關成立,這其實就是瑞麗海關的前身。他告訴記者,當時并不十分清楚海關到底要做些什么,“真是摸著石頭過河”。他經常和同事們夜里出去查私,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同期】(瑞麗海關退休官員 段德衡):好幾次磨了差不多將近一個多小時,子彈都上膛了,我們雙方都子彈上膛了,差一點子彈就打過來,我們也打過去,幸好后來磨了很長時間以后,是自己人,像這種情況,我們出去風險就是大。
【解說】在他的記憶中,剛開始海關十分冷清,工作以宣傳為主,讓大家知道這里有個海關,是代表國家主權的。那時,海關的人經常被抽調去干農活和平整街道。
1956,周恩來總理與時任的緬甸總理吳巴瑞從畹町橋攜手步入中國境內,赴芒市參加中緬友誼大聯(lián)歡。段德衡也在畹町加入了歡迎的列隊,那是他到瑞麗以后第一次見到那么熱鬧的場景。
在段德衡的記憶中,正是那時起,中緬邊境線上開始有了邊民互市,后來在邊民互市的基礎上出現(xiàn)小額貿易,海關對絕大部分商品實施免、減稅政策。
【同期】(瑞麗海關退休官員 段德衡):老百姓從國外肩挑馬馱,帶進來一些東西,主要在邊境市場上出售,吃的、用的,工業(yè)品主要還是緬甸從國外進口的一些,像牙膏、肥皂這些東西,當時緬甸也生產不出些什么東西來,主要還是從國外進來的一些。
【解說】在執(zhí)行海關任務初期,讓段德衡記憶最深刻的是,那時候邊境上‘黃賭毒’的現(xiàn)象還比較多,有時候過關查驗商人貨物時還能摸到槍。
瑞麗海關真正熱鬧起來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一開放,原來的工作模式不適應了。好像就一晚上,各地商人、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全來了。當時已經中年的段德衡又開始沒有頭緒,慢慢地才適應了這個節(jié)奏。
【同期】(瑞麗海關退休官員 段德衡):我們那時候搞監(jiān)管工作也是很艱苦的那個時候,因為開始放開以后,國外國內的一些商人這些都一哄而上,也不知道該怎么做,該怎么做更合適,更好。
【解說】段德衡告訴記者,不少中國國家領導人都視察過瑞麗口岸,這才在1991年促成了‘姐告邊境貿易經濟區(qū)’批準成立,成為中國首個‘境內關外’的邊貿特區(qū)。姐告與瑞麗海關大樓一江之隔,現(xiàn)在的姐告十分繁華,建立中緬商貿一條街。街上商號林立,商品琳瑯滿目,兩國邊民在這里頻繁貿易。再后來,通關的物品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升級。從早期的海產品、日用品,到后來的藥材、土特產再到如今的大型機械設備和手機、摩托車。段德衡認為,今天瑞麗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同期】(瑞麗海關退休官員 段德衡):這些年來,像從緬甸的關系,貿易這些各方面都還是走上正軌,有很大的發(fā)展,現(xiàn)在這個玉石,珠寶,這些各方面也走入正軌。
【解說】在瑞麗海關,段德衡一干就是45年,F(xiàn)在段德衡已經退休。但他依舊喜歡到他和同事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填平坡地新建的海關大樓前轉轉。他說,現(xiàn)在緬甸也在搞改革開放,社會進步會很快,邊民和諧相處、中緬貿易進步,兩國攜手實現(xiàn)共贏。那時,瑞麗海關將會更加熱鬧。
記者 和曉瑩 于金貴 云南瑞麗報道

關鍵詞:
分類名稱: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