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在中國”為開放合作寫下新注腳
【光明時評】
“‘購在中國’不僅成為國內居民的消費熱詞,也成為國際游客的‘潮流之選’?!鄙虅詹啃侣劙l(fā)言人在日前召開的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商務部會同多部門發(fā)布了《關于組織開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的通知》,各地組織了多次“購在中國”的活動,政策加持與市場活力相互激發(fā),入境游客消費同比增長迅速,今年上半年,全國離境退稅銷售額同比增長近1倍,離境退稅商店數(shù)量超7200家,“購在中國”成為我國經濟的新標識。
“購在中國”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決策部署的專項行動,商務部等多部委協(xié)同,出臺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打通了消費市場中的堵點,完善了消費市場的軟硬基礎設施。各地政府、商家、企業(yè)也積極參與其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消費名牌、開拓消費場景、激活消費業(yè)態(tài),形成了政策與市場“雙向奔赴”的良好態(tài)勢。
從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發(fā)展格局、統(tǒng)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高度而言,“購在中國”不僅是一場消費盛會,更為我國與世界開放合作寫下新注腳。“購在中國”意味著我國扮演最終消費品市場的角色,為本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生產者提供市場需求?;隈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構成了完整的資本循環(huán),消費是商品價值實現(xiàn)的“驚險一躍”,其意義不言而喻。
“購在中國”形成了一系列政策配套,暢通了消費市場,為入境游客旅行、餐飲、住宿、文娛提供了一系列保障,營造了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我國對多個國家采取了免簽和過境免簽政策,入境游客人數(shù)大幅度回升與增加;相關部門指導支付機構優(yōu)化綁定境外銀行卡流程、簡化身份驗證等安排,使得此前因支付問題而造成的困擾也迎刃而解。此外,商務部會同稅務總局等部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指導各地擴商店、增商品、優(yōu)服務,離境退稅為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yōu)惠,比如,在社交媒體上有外國網(wǎng)民建議,一定要空著行李箱到中國,然后滿載而歸。其實,“購在中國”不只是購買我國的商品,還有一項重要的開銷是為文化體驗買單。今年暑期,在川劇劇場、三星堆、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景點,我們都能看到不少境外游客。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中國制造”到“中國需求”,我國經濟正經歷深層次的轉型,消費市場的培育和激活是關鍵一環(huán)。從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像中國這樣的超大型經濟體,內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培育更多體驗式消費項目,對拉動內需有積極作用。此外,還應建設更加規(guī)范的消費市場,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欣賞自然風光、學習了解我國歷史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外游客的剛需,從商品消費到服務消費,中國市場的轉型已然發(fā)生,各地努力打造文旅品牌也是中國消費分層與轉型的生動體現(xiàn)。
“購在中國”擦亮了“中國市場”的品牌,我國已經舉辦了5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與進口博覽會一道提升了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中國市場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對世界市場的貢獻不僅有“中國制造”,還必然包括“中國消費”,這也是“購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含義所在。一方面,“購在中國”激活國內消費市場,提升內需的牽引力,“中國制造”需要中國市場,為一些外貿企業(yè)尋找國內市場機會;另一方面,“購在中國”打通內外市場,外國消費者在中國旅行、消費其實是把外部市場需求帶到了我國。目前,入境消費占GDP的比重約為0.5%,“購在中國”的潛力和空間巨大。
擴大市場需求,改善消費環(huán)境,讓“購在中國”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識,這不僅是短期的專項行動,也將是中國經濟戰(zhàn)略轉型的大方向。在市場經濟體系中,消費能夠形成資本循環(huán)的閉環(huán),而龐大的市場需求無疑能夠大大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和議價權。
(作者:孫興杰,系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副院長)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09日 00:17:16
- 2025年08月07日 11:25:38
- 2025年08月07日 10:44:33
- 2025年08月07日 10:24:16
- 2025年08月07日 09:04:03
- 2025年08月06日 22:10:32
- 2025年08月06日 11:10:54
- 2025年08月04日 12:01:41
- 2025年08月04日 09:18:39
- 2025年08月01日 0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