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拉美學者奧維多:儒學為中拉文明對話開辟新空間
中新社南平11月16日電 題:儒學為中拉文明對話開辟新空間
——專訪拉美學者、國際儒聯(lián)執(zhí)委會委員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
中新社記者 龍敏

今年4月,來自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三位學者成為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個人會員。國際儒聯(lián)執(zhí)委會委員、羅薩里奧國立大學教授、阿根廷國家科技研究委員會研究員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Eduardo Daniel Oviedo)將此視為“儒學在拉美傳播的里程碑”。
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訪問學者,奧維多已在山東大學開展《儒學世界觀與西方國際體系比較研究》近一年,計劃駐留至2026年6月。
日前在福建南平舉辦的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上,奧維多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從研究親歷、文明差異、傳播實踐到現(xiàn)實啟示,闡釋了儒學如何為中拉文明對話開辟新空間。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山東濟南的研究經歷與在阿根廷的研究環(huán)境有何不同?哪些典籍讓您對“儒學世界觀”有更直觀的認知?
奧維多:在山東的研究,是站在儒學發(fā)源地理解儒學。在阿根廷時,西班牙文等西方語言出版物的局限性始終是瓶頸,制約研究深度。而熟練掌握中文讓我突破這一限制,能直接閱讀、分析大量儒家世界觀相關中文文獻,研究得以建立在更扎實、廣泛的文獻基礎上。
這不僅深化研究成果,也讓我更準確理解中國學界對儒學的多維詮釋。當然,儒家思想歷經兩千五百余年發(fā)展,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因此我將研究聚焦于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尤其關注與國際關系密切相關的“子學說”,如義利觀、戰(zhàn)爭觀、王霸觀、中外觀,以及孔子“周禮”與“天下秩序”思想。
典籍中,《論語》“名正言順”的思想令我印象深刻??鬃訉ⅰ罢币暈闉檎?,其政治哲學對后世影響深遠,且這一思想與我喜愛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存在內在關聯(lián)??鬃訌娬{“言語應當與現(xiàn)實相符”,與早期維特根斯坦“語言與世界對應”的觀點有相似之處。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儒家世界觀與西方世界觀的差別?儒學“天下觀”與西方民族國家體系的核心差異是什么?儒學理念可為西方體系提供哪些思路?
奧維多:首先要明確,儒家世界觀與西方世界觀都是解釋世界的思想體系,而非現(xiàn)實本身,這一屬性為二者互補提供了前提。
儒學“天下觀”與西方民族國家體系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秩序構建的邏輯起點。西方體系以主權國家為核心,強調利益博弈與權力平衡;儒學“天下觀”則以“四海一家”為起點,追求“義利兼顧”的道德秩序。這種差異在國際實踐中表現(xiàn)為,西方體系擅長解決短期利益沖突,而儒學能提供長期價值共識。
儒家思想為處理國際關系提供了豐富倫理資源與思想啟發(fā),比如“王霸之辨”,但需注意的是,儒家“義戰(zhàn)”與“非義戰(zhàn)”的區(qū)分,和國際法中“合法戰(zhàn)爭”與“非法戰(zhàn)爭”的界定仍有不同。
在當今動蕩的國際秩序演變中,和平實現(xiàn)秩序轉型是關鍵議題。儒家思想兩千五百余年歷史中,既經歷戰(zhàn)爭現(xiàn)實,也積累和平智慧,這種“以和為貴”的經驗,為當代國際關系提供了重要啟示。

中新社記者:向拉美學界介紹儒學時有哪些難題?儒學在拉美地區(qū)的傳播現(xiàn)狀怎樣?如何結合拉美本土文化語境解釋儒學概念?
奧維多:儒學與拉美本土思想的比較,很大程度取決于具體國家語境——拉美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上差異顯著。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原住民人口僅占約1%,將儒家思想與原住民思想比較有意義但不大;然而在秘魯、墨西哥等“原住民文化仍具強大歷史連續(xù)性”的國家,這類比較就有更高理論與文化價值。
從傳播現(xiàn)狀看,阿根廷的情況具有代表性。其國際關系視角最初受歐洲影響,后被美國學派主導,近年逐漸吸收中國及其他地區(qū)思想資源,形成“世界性”特征。正因此,儒家思想在阿根廷學界關注度日益上升,在學界之外也顯現(xiàn)一定現(xiàn)實吸引力。目前,在阿根廷現(xiàn)有研究中,“和諧”“仁”等儒學核心概念被頻繁提及。
在國際層面,政策制定者與學者普遍關心“中國如何制定當代外交政策”,要解答這一問題,需同時借鑒兩大思想資源:一是源自西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二是源自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對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道德基礎,及其對國際體系的間接影響尤為關鍵。所以當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儒家思想從一種倫理學說,轉化為解決國際沖突、促進合作的實踐方法。

中新社記者:拉美當前面臨社會分裂、經濟復蘇乏力的挑戰(zhàn),儒學理念能為拉美提供哪些借鑒?中拉之間的儒學對話,對全球跨文明交流有何示范?
奧維多:拉美面臨的社會動蕩、經濟復蘇乏力問題,并非當下才出現(xiàn),而是長期存在。從儒家思想來看,“仁政”與“富民”之間的辯證關系,或可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提供一種具有針對性的思路。
以阿根廷為例,自1930年起,歷屆政府始終在“初級產品出口模式”與“工業(yè)化模式”之間搖擺,從未像美國、中國那樣確立持久的增長模式。由此可得出結論,阿根廷通過“仁政”維系了一定政治穩(wěn)定,但卻未能實現(xiàn)經濟的真正現(xiàn)代化,其政治體制缺乏鞏固所需的物質基礎擴張,也未能通過“富民”實現(xiàn)國民經濟持續(xù)增長。
這對其他拉美國家的啟示是:“仁政”與“富民”需協(xié)同推進,僅有政治穩(wěn)定不足以解決經濟社會難題,需通過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富民”,為社會和諧與政治鞏固提供物質支撐。
儒家思想可以促進全球思想、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的互動。儒家思想的價值不僅限于“促進跨文明對話”,它還能為其他文明的思想家提供借鑒與啟發(fā)。比如其“和諧”“天下”等理念,可為解決全球共性問題提供新視角。
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探索運用“求同存異”“天下為公”等儒家原則來分析拉中關系,推動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互鑒”交流范式。通過這一范式證明,不同發(fā)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明能以非對抗、非依附的方式實現(xiàn)對話與合作,為破解“文明沖突論”及改善大國與小國間的不平等關系提供實踐樣本。(完)
受訪者簡介:

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Eduardo Daniel Oviedo),阿根廷國家科技研究委員會(CONICET)首席研究員;羅薩里奧國立大學(UNR)國際關系及政治學學院當代國際關系史教授;中國山東大學“齊魯訪學駐研計劃”駐研學者;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11月16日 17:28:01
- 2025年11月15日 16:56:57
- 2025年11月14日 14:23:24
- 2025年11月13日 21:53:23
- 2025年11月13日 21:35:11
- 2025年11月12日 18:18:06
- 2025年11月12日 15:39:58
- 2025年11月11日 17:36:42
- 2025年11月10日 18:30:18
- 2025年11月09日 20:32:5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