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烏茲別克的實力與澳大利亞不能相提并論,但昨天朱家軍在沒有“雙核”的情況下進攻效率更高。
沒了鄭智和邵佳一,朱廣滬賽前突然否定451,換成慣用的442。和上場相比,首發(fā)球員只保留徐云龍、肇俊哲、孫繼海和李金羽。從比賽看,朱家軍對雙后腰、雙前鋒的習慣設置更適應,兩翼也飛了起來。
回顧前兩個進球,分別來自左、右兩個邊路的傳中,傳統(tǒng)陣型造就了傳統(tǒng)進球。中前場也有明顯變化,大范圍轉移增多,配合次數(shù)較少,結果就是進攻提速。不得不提的是,雙核的存在并未將中前場人數(shù)的優(yōu)勢轉化為防守能力的加強。沒了“雙核”,朱廣滬可以毫無顧忌地在場邊高喊“都給我逼上去”。而從李瑋峰到李雷雷都在呼喊隊友注意位置看,這在“雙核”時代不可想象。
朱廣滬賽后透露,他對第3個進球非常滿意,因為此球不僅體現(xiàn)了球隊快攻的特點,更體現(xiàn)了傳跑球員的默契。這次進攻來自王棟和毛劍卿的國內(nèi)組合,正像某些國腳說的“海歸球員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朱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