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冊完之后都忙于踩點,穿梭于三個會場之間。幸好本就不大,而且酒店區(qū)的路,就一條,單向雙車道,永遠不怕坐錯車,怕只怕下錯站。
這里常年炎熱,不分四季。下了飛機就能感受到溫熱潮濕的空氣中夾雜著海水的氣息。
記者清楚地記得,去年同一個時間,哥本哈根開始飄雪。隨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互信,經過12天的激烈爭吵后降至冰點。
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因為給人留下過多的期望,以至于最終以一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協議收官,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兩大核心問題上,均無實質性進展。更為糟糕的是,按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的話說,大會還留下了“信任赤字”的后遺癥。
后哥本哈根時代,雖然“拯救地球,刻不容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全球氣候談判仍面臨碎片化局面;诟髯岳娴目剂,談判各方的基本立場很難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堅守公平發(fā)展的底線,堅持“發(fā)展權不容談判”,力推“共同但有區(qū)別”的原則,要求發(fā)達國家承擔過去200多年無節(jié)制排放的歷史責任。他們認為,問題的制造者應當自己埋單,并重申,發(fā)展中國家還面臨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等多重任務,限制其發(fā)展空間,極不公平也不合理。
發(fā)達國家則竭力推卸歷史責任,希望把發(fā)展中國家納入單一的法律框架中,只談“共同承擔”,不提“區(qū)別對待”,并企圖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和發(fā)展中排放大國的承諾捆綁在一起。迄今為止,發(fā)達國家提出的中期減排指標不僅幅度差強人意,且附帶各種條件;在資金援助上,其又行動遲緩,承諾援助金額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實際所需相去甚遠。
一年過去了,德國三次會議以及天津會議在修補裂痕、推進談判進程方面都收效甚微。世界尚未從哥本哈根的打擊中痊愈,似乎需要到坎昆這個溫暖的地方來恢復元氣。
坎昆會議“明顯消瘦”
坎昆會議的參與者也明顯“瘦身”。它不再被安排在世界領導人的日程表中。大多數國家元首不會參加坎昆會議——也許是吸取了哥本哈根的教訓,當時各國元首參與了最后的“討價還價”,但是取得的成效一般。一些人認為,這是由于各國元首介入所磋商的議題,往往涉及到各國的根本利益,無法做出讓步。
記者和NGO成員也明顯削減了不少。只相當于上次四分之一左右大的新聞中心零星地坐著幾個人,完全沒有了昔日的緊張氣氛。NGO被安排在了離主會場較遠的地方,偶爾過來個人拿傳單。自發(fā)的抗議活動第一天并沒有看見。當然,所有這些也給安全檢查減輕了壓力,大家來去也比較自如。
![]() |
【編輯:許曉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