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的“戶口”
  前些年,有相聲段子說:“雷鋒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
  現(xiàn)在回味,這話,不止是過去時,也是進行時———雷鋒的“戶口”問題幾近于“老大難”。
  看來,希望之光,不僅在于人的素質的提高,還在于制度、措施的改革———“戶籍改革”不是已作出了示范?
  “兩會”與交通
  人們印象里,常常是:“兩會”召開了,交通擁擠了。解決途徑也總是:代表先行。
  而如今,則相反:百姓先行。
  意味什么?不是代表的地位降低了,也不是百姓的地位提高了,而是各自回復到固有的地位。
  “三八”的遺忘
  “三八”遺忘的,是離退休婦女、農村婦女、下崗婦女和打工妹,還有追求男女平等的權利———紀念意義。
  沒被遺忘的,是職業(yè)婦女,外加一包婦女用品、一張電影票和半天休假時間。
  無疑,遺忘的,當追回。否則,人們不僅會遺忘男女平等的權利,還會遺忘婦女平等的權利。
  植樹與“政績”
  有的地方,年年植樹,但,死的多,活的少。
  盡管如此,卻不影響當地官員的“政績”———樹死了,植數在。
  “政績”決定樹的命運。因此,正確政績觀的廣泛確立日,當是祖國大地林木森然時。
  消費者的維權
  維權,既然有了節(jié)日,希望也便有了寄托。
  然而,時間、精力,集中花在維權日上,則難免一暴十寒,消解應有的成效。
  事實上,在法治社會,法無時不在,維權應是家常便飯,何須苦盼節(jié)日的到來?
  來源:雜文報、作者:李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