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7日電 一項由北京市政府發(fā)起的北京城文物建筑搶險修繕工程,實施3年來全面帶動了北京城的文物保護。
據北京晚報報道,據北京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透露,這項2000年啟動的保護計劃,立項的98個保護項目目前已經全部進入實施階段,去年年底已完工50余項,工程的配套資金已經超過了20多億元。
2000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3.3億文物搶險修繕工程計劃》,決定3年投入3.3億元人民幣對全市98項市級以上文物建筑進行搶險修繕。截止到去年10月,“3.3億工程”的98個項目已全部進入實施階段,其中已完工51項,如鐘鼓樓、后門橋、先農壇、紀曉嵐故居等。在施工程47項,如歷代帝王廟、天壇神樂署、大慈延福宮、天寧寺等。
北京市文物局有關人士介紹,工程實施以來,歷代帝王廟、白塔寺、后門橋、蓮花池、東皇城墻遺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跡得到搶修,同時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改善了周邊環(huán)境,恢復了歷史景觀,并首次向社會開放;一批長期被不合理占用的文物保護單位逐步騰退出來,以圓明園為例,615戶居民和13個駐園單位全部被遷出,解決了百年遺留問題,遺址得到全面考古發(fā)掘與保護。
報道說,今后幾年,北京還將投入6億元進行文物保護,重新整治、設計中軸線和朝阜路,恢復清皇城等五區(qū),重現(xiàn)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京郊六景,從而形成融歷史文化遺產和現(xiàn)代文明為一體的城市風格和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