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踏入5月份,美國出現兩大變化——就業(yè)情況改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比預期順利,金融危機引發(fā)的經濟下滑趨勢正在緩解。中國各項經濟數據普遍回暖,有望率先復蘇,令市場憧憬全球經濟邁向復蘇。
國際知名投資者如巴菲特、索羅斯等大合奏唱好亞洲經濟,亞洲區(qū)遂成熱錢追捧對象,資金涌入大陸、香港、臺灣三地,股市狂升,連帶周邊如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地股市也一一被炒高,遠至東歐等新興市場也咸魚翻生,俄股不知不覺間已勁升一倍。市場人士擔心,亞洲資本泡沫或已在醞釀之中,更憂慮此輪資本泡沫會帶來殺傷力更大的滯脹問題。
踏入4月,熱錢持續(xù)涌入亞洲區(qū),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股市強勢反彈,恒生指數及上證綜合指數由年初至今分別累升18.59%及46.74%,連臺股也升42.66%。國際資金流向方面,MSCI新興市場股市指數2009年大幅上揚30.67%,而其全球股市指數同期僅上升4.62%。咨詢機構EPFRGlobal稱,截至5月6日的一周,新興市場基金創(chuàng)年內表現最佳的一周,資金流入36億美元,為連續(xù)第9周呈現流入。
目前,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這一現象。第一,中國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拉動全球資源價格,讓A股市場市盈率高于全球資本市場,A股市盈率為26.19倍,港股市盈率為15倍;第二,相信下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在新興市場、在中國,而中國全球第一的汽車銷量與日益高漲的房地產市場支撐著這一說法。
受惠于內地因素,港股自4月以來累升26.2%,非但沒有應驗“五窮”宿命,反而恒指突破17000點大關,香港樓市與港股齊步向上。
建銀國際研究部執(zhí)行董事顏偉洪指,在住宅供應量偏少等利好因素下,樓市已見底,未來12個月香港樓價將再升10%至15%。不過,香港的實體經濟卻與股市樓市表現背馳,港府最新公布的首季GDP負增長7.8%,較市場預測的負增長5.3%更差,創(chuàng)1998年第3季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大跌幅,即11年來最差。
資金源源流入之下,已惹來泡沫疑云。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指出,從主要股票托管銀行所編制的指針顯示,流入港股的資金有所增加,而港元遠期匯率折讓維持穩(wěn)定,顯示近期資金流入港元與匯率炒作無關,因此他警告,在實質經濟未配合下,熱錢涌入或會釀成資產泡沫,投資者宜小心資金流向逆轉的風險。
若亞洲真的出現資產泡沫,會否帶來通脹風險,進而帶來滯脹問題,信誠資產管理聯席董事涂國彬指出,暫時未見亞洲區(qū)出現滯脹的情況,但若資金持續(xù)流入,推高區(qū)內的資產價格,但經濟又未見好轉,持續(xù)放緩,或甚至衰退,不排除亞洲部分已發(fā)展的地區(qū)會出現滯脹,如香港、韓國等已發(fā)展國家或地區(qū),但滯脹的現象除了包括經濟出現衰退外,還包括通脹,即有物價上升等,但據香港首季經濟數據顯示,香港現時通脹僅逾1%,仍未發(fā)展到通脹,市場更擔心有通縮。
涂國彬續(xù)稱,除非資金不斷流入,“泵”入的錢是多過資產市場的正常所需時,加上通脹需要計算服務等價格,需要一定數據確認,因此料最快須待今年年底,才可確認亞洲區(qū)是否出現了滯脹。不過,涂國彬指出,內地等本身經濟仍然錄得增長的地區(qū),相信不會出現滯脹的問題,最多只會是經濟增長放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